十五运会开幕进入倒计时,各地运动员、观众将齐聚广州,城市出行保障也将迎来关键考验。各类客群顺利出行的背后,藏着一套智慧交通系统,它既是保障赛事出行的“贴心调度员”,更是广州多年智慧城建积淀的“实力答卷”。
这套系统如何让开幕式和赛事交通又快又顺?那些藏在屏幕后的“黑科技”在赛事后会“闲置”吗?未来又将如何升级,持续服务市民日常出行?广州日报记者带你独家探秘,解锁这场“科技护行”背后的门道,读懂广州以“赛事为窗”,让智慧交通从“车辆调度”走向“长效惠民”的深层逻辑。
要探秘智慧交通,先得去十五运会交通保障指挥中心看看。一进门,最显眼的就是几块巨大的电子屏,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光点和不停跳动的线条,工作人员盯着屏幕,时不时轻点鼠标,就发出了调度指令。这里设置有守护赛事和开幕式交通的核心——智慧交通调度系统和指挥系统。
智慧交通调度系统就像交通保障的“专属大脑”,负责从车辆安排、实时调度和运行监控等所有事项。比如要送运动员去场馆,系统里能清楚查到保障路线的车道、通行时间,还能直接创建调度任务,将车辆、司机、接送时间一一对应好。想了解车辆执行任务的情况,可通过位置定位实时跟踪,还可通过车载视频查看车内外实时情况,整一个流程智能化、数字化,比以前人工调度一个个打电话去确认信息、寻找车辆快太多。
更方便的是“大屏+中屏+小屏”的搭配:指挥中心的大屏看全局,哪个区域车辆多、哪个场馆快到点了,一目了然;调度员面前的中屏管细节,能看到某辆保障车的具体任务;驾驶员和现场调度员手机上的小屏(配套小程序)收指令,该走哪条路或者车在哪里、几点到,不用反复问。“以前调度靠电话、微信群传消息,有可能会出现漏听、记错的情况,现在通过调度系统能实现任务一键下达、运行实时可见、信息一屏呈现,运输保障调度效率得到非常明显提升,而且几乎不会出岔子”。交通运输服务中心车辆运行调度处副处长余果说。
而这一配套小程序正是此次智慧交通创新的一大亮点。各现场调度员、驾驶员不仅能通过小程序接收到最新的任务,还能够实时查看涉及自己点位的任务车辆位置和当前信息。另外,系统创建“一键上报”功能,如果保障车辆遇到突发情况,驾驶员点击小程序中的“一键上报”,就能同步联系110、120、119或者中心应急电话,现场无需重复拨打紧急电话和中心电话,“以前可能要求驾驶员要一个个打电话,先报紧急电话,再打中心电话,较为繁琐而且实际上在紧急状况下也难以完成,我们和司机师傅、医疗中心等了解研究然后在开发,现在只需要司机直接在手机上点一个按钮上报,在联系110、120的同时,中心就能马上知晓情况”。交通运输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根据驾驶员上报的紧急状态了解其遇到的情况,并将信息同步给相关部门。
就在11月4日,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就接到一起司机的“应急上报”消息,“那会大概是下午1点半的时候,离射击项目媒体抵达接送任务开始还有1个多小时,指挥系统屏幕突然弹出应急弹窗,应急电话突然响起,”余果回忆起前两天的紧张时刻,“驾驶员准备前往白云站预定点位等待时,突然肚子疼痛难忍。”车辆运行调度处接报后按照应急响应流程,重新调配了另一名驾驶员执行任务,仅仅只用了20分钟,就完成从驾驶员到中心,中心到公交集团,最后重新安排备用驾驶员到预定点位的一整套流程。
“如果驾驶员拨打了120,在120实时指导驾驶员急救的同时,我们系统也会马上报警,打开车内监控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同时调出驾驶员的医疗档案——血型、疾病史都有记录,直接同步给医疗中心,省去‘问病史’的时间,前后方多线推进对突发情况做及时处置。”余果进一步解释道,不仅降低操作难度,还创新性打通部门协作,由过去点对点的沟通转化为联系一张网。
另一套智慧交通指挥系统更像“城市交通总管”,它不仅管理赛事车辆,还能看到全市的交通情况,既包括23家接待酒店到30个比赛场馆的保障车运行图,又涵盖全市213条保障通道的通行情况,连哪里有水浸、天气怎么样、运动员的航班几点到、某项任务的通行效率好不好,都能实时显示,便于决策层更快捷、直观的掌握信息。
这么复杂的系统,怎么赶在赛事前建好的?答案很简单:它不是专门为十五运会新建的“一次性工具”,而是广州多年智慧交通建设的“成果再利用”,既节约又高效,还能长期服务城市。
广州的智慧交通系统平时帮着保障节假日的交通出行。比如在火车站、广州南站这些枢纽,系统能实时测算人流量,人多了就加派公交、出租车,保障及时疏运;还可以监测车流,哪里拥堵一目了然。到了十五运会,只需要“换个场景用”——把枢纽的监测功能用到场馆周边,就能实时知道场馆里有多少人、要多少辆车;把平时的车流监测能力用到保障路线上,就能提前避开拥堵。
数据是相同,系统早已与机场、高铁站打通数据链路,十五运会期间不用再重新收集,只要筛选出运动员、嘉宾的班次,就能精准安排接送车辆。就连平时监测的交通拥堵指数、水浸点位置,也能直接用来评估赛事保障路线好不好走,遇到下雨就提前规划绕行路线。
就像技术人员说的:“这套系统像个会举一反三的人,掌握了核心本事,换个场景也能做好。”这些“智慧成果”不会随着赛事结束而闲置,反而会变成服务市民日常出行的“长久帮手”。
十五运会的智慧交通只是众多扩展应用中的一个应用,未来广州还会把交通变得更“聪明”,让“看不见的智慧”覆盖更多场景,不管是日常出行还是应对突发情况,都会更顺畅。
首先要深化“智慧底座”。广州一方面会升级交通大数据平台,整合更多数据、优化分析模型,还会借助大模型算力,让数据处理更快;另一方面会给交通设施进行“智慧改造”,对重点高速公路、国道进行数字化升级,为道路装传感器、给桥梁装监测仪,路面坏了、桥梁有隐患,系统能实时发现。
然后要织密“感知网络”。以后会构建“天地网”一体化数据采集体系收集交通信息,空中用遥感技术监测边坡、桥梁的安全,地上靠摄像头、传感器收集车流、人流数据,让交通网络的“问题”藏不住。对边坡、隧道这些关键节点,还会建立“定期体检-实时监测-动态评估-主动预防-及时响应”的全链条风险管理架构。同时,监控摄像头会更“聪明”,能自动识别非法营运、道路坑槽,帮着交通执法、养护道路。
最后,这些智慧能力会更多服务民生。比如推广轻量化智能路面检测车、桥梁巡检机器人,让道路养护更高效;升级现有系统,让节假日疏运更顺畅,还会搭建货运物流枢纽的板块,帮物流公司进一步降本增效;甚至会优化手机上的交通指挥APP,让工作人员随时能“掌中控全局”。
不管是现在守护赛事,还是未来服务日常,广州智慧交通的目标都很简单:让科技帮着护航交通,让大家出门更省心、更顺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卢梦谦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部分图由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