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迈向高水平发展的新进程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成为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抉择。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白准确地提出,要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方法的理念,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支柱,必然的联系未来劳动力大军的职业素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稳定能力。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对标对表,将“育心”与“育人”深层次地融合,创新构建了“班·学·团”一体化育人模式,系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改革,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职学校“育心”方案。
在“技能中国”战略与“健康中国”行动交汇的新坐标系里,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的班级管理模式曾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部分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存在偏差,缺乏相互尊重、诚信、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导致他们的学习习惯薄弱、生活秩序紊乱、性格自卑敏感,形成了“外在张扬、内在脆弱”的矛盾体。另一方面,班级管理仍依赖于“家长式”“保姆式”“警察式”“唯分式”的路径,教师在“管、卡、压”与“包办代替”之间疲于奔命,学生在“被动服从”与“依赖等待”中失去主体性,由此出现了师生关系疏离、同伴关系淡漠、班级活力枯竭等问题。
归根结底,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自由发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应对中职生思想、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新特点,解决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痛点和难点,蔡沐禅校长于2023年2月提出“班·学·团”一体化管理模式。“班·学·团”一体化管理模式将班(班团组织)、学(学生组织含学生会、学生服务中心)、团(社团)融为一体,共同建设,形成育人管理合力,通过三大路径激发学生潜能:一是搭建发展平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求;二是构建班级格局,强化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三是培养“主人翁”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实现学校与学生个体的一起发展、融合共赢。
2023年3月,学校制定了《“班?学?团”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方案》和《“班?学?团”一体化模式班级治理实施纲要》。在12个试点班级率先推行“班·学·团”一体化管理模式,逐渐完备管理细则。2023年8月,该模式在全校116个班级全方面实施。同年9月起,该模式在甘肃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临沂市理工学校等多所省内外中职学校进行推广应用。
为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政策要求,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着力构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宏观环境,从疏导职业迷茫与信心重建、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培育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四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打造低压力、强体魄、信息净化的成长环境。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考试与升学焦虑并非主要困扰,核心的焦虑在于对未来职业前景的迷茫与工作规划方向的不确定。同时,部分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甚至自卑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学校聚焦教育核心,将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重塑自信、明晰职业与人生方向作为重点,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方法的理念。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如传染病防控、健康体重等讲座,强化学生的“生命价值感”,以及青春期教育、“笑对挫折”等主题讲座,引导学生调整“我不行”的负面认知。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格外的重视学生综合素养与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与课程安排,确保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间达到2小时之后。例如,推行课间广播操、跑操等体育活动;实施分项目体育课教学模式,设立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体适能五个项目,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成立“羽毛球社”“花样篮球社”“滑板社”等14个体育类社团,并规定每周的固定社团活动时间,保证学生的实际参与;每学期举办一次运动会或体育节,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健全学生人格与增强体魄的目标。
同时,烟台城乡建设学校还依托学校、家庭、社会等形成育人合力,将劳动教育纳入育人体系。学校建有“益亩花田”“青春蔬苑”两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供学生利用课间或课后参与劳动实践;联合家长引导孩子进行家庭劳动实践,利用假期时间,开展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社区、敬老院等校外场所,开展校园公益、社区服务、急救方法体验等各类活动。
睡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合理的安排学生上下学时间,住校学生实行统一作息管理,全力保障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精力管理——不疲劳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睡眠周期与精力恢复”等睡眠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重视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讲座,培育学生的网络安全和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通过制度规范与家校协同,强化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减少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学校还与家长联手,向全体家长发布《致家长的一封信》,组织学生签订《在校学生违规携带/使用电子设备承诺书》,形成家校共管的良好氛围。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围绕“识别—预警—干预—支持”闭环机制,通过推进全员育心制度、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建立监测预警与干预体系、落实特殊学生群体关爱等举措,形成了以“班·学·团”为载体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学校格外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证+科研”的三维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师资团队。学校定期选派教师参加校外心理健康培训等活动,拓宽外部视野,借鉴先进经验;同时,邀请校外权威专家、学者,举办高水准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与培训,以及涵盖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评估及危机干预等内容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案例分析和模拟咨询的形式,提升教师实操能力。
目前,全校已有180余位教师考取心理咨询证书,教师撰写的《“三全育人”视角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等论文获评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学术论文,多名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评选中获奖,为学校心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双重支撑。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构建了“学校-专业部-班级-个人”心理健康工作四级预警网络,明确各级职责与工作流程:学校层面负责统筹规划、制度建设与资源调配;专业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力量,承担着班级心理状况观察、心理知识宣传、朋辈支持等职责;个人主动参与心理学习与自我调适,形成“自上而下统筹、自下而上反馈”的良性互动机制。同时,搭建“朋辈支持”与“家校共育”两平台,开展团体辅导、心理游戏等特色活动。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践行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创新打造“七色光社团联盟”育人平台。目前,学校共有各类社团49个,其中,心灵彩虹社作为心理类社团,通过开展正念冥想体验、成长小组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支持性人际关系;3D打印社、GX机器人社团等科技类社团,通过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层雕设计工作室、青春蔬苑等实践类社团,以劳动疗愈为核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掌控感,锤炼劳动技能。丰富的社团活动有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优质成长舞台,彰显学校特色育人成效。
学校每学期举办校园心理剧展演活动,以心理剧疗法为理论基础,鼓励各专业部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内容聚焦社交焦虑、学业压力、校园欺凌、亲子关系等现实议题。展演活动覆盖全体学生,现场通过角色扮演、情感宣泄、观众互动等环节,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心理启发,让不少参与者深受感动,实现了“演剧育人、观剧成长”的心理教育效果。
学校开设了由校长主讲的“观照·成长”银幕沁心电影赏析活动。活动精选具有心理教育价值的影片,通过“观影—悟心—践行”的闭环模式,引导学生运用情绪识别、共情体验等心理学方法提炼心理感悟,助力学生疏解成长困惑、提升心理韧性。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积极推动AI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地融合。学校计划依托课程成果与专业资源,开发“AI心理助手”“智能减压室”等数字化平台,为学生提供初步心理问题识别、即时心理支持与情绪疏导等服务,提升心理服务的及时性与覆盖面。
针对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特点,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全面升级心理教育与服务阵地“心育空间”,涵盖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活动室、宣泄室等多功能区域。此外,学校还配备心理健康普查软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MSSMHS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标准化测评工具,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科学筛查与动态监测。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注重源头防控,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五早措施。
建立健全心理问题筛查与干预机制,制定详细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对于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进行日常关注和疏导;对于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专业心理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和辅导,必要时转介到校外专业机构;对于重度心理问题或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立即启动危机干预预案,采取对应的保护的方法,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每年开学伊始,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同时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普测筛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研究。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失学辍学人员、暴力倾向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这五类特殊群体,建立了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档案。通过班级申报、家访核实、心理筛查、部门联动等多渠道,掌握学生家庭背景、身心状态、学业情况等信息,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档案。学校针对不一样群体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帮扶方案,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加强“一生一案”记录,将学生成长记录本作为精准育人的核心载体,贯穿班级管理、学生发展与家校协同全过程,通过动态化、个性化记录与跟进,实现育人工作的精准落地。班主任可依据记录中的学生群体特点,贯彻“班·学·团”育人理念,鼓励学生在班级事务中找到适配的角色。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着力打通校家社医协同通道,强化家长教育能力,引入社会专业资源,形成内外联动、专业支撑的共育格局。
家庭亲子关系培育方面,学校建立三级家长委员会体系。每学期定期召开1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定期推送家庭教育文章、亲子互动技巧等文章,引导重视子女身心健康培养。同时,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核心纽带,充分的发挥桥梁作用,主动倾听学生真实诉求,梳理情绪与矛盾根源,协助家长理解孩子情绪产生的深层原因,共同探寻解决方案,让家校协同更具温度与针对性。
部门协同防护机制健全方面,学校联合多部门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主动联动卧龙派出所、烟台市教育局思政科等部门,构建覆盖“校园-社会”的立体化发现网络。线下依托心理委员、宿管老师及班主任进行日常排查,联动派出所共享校外相关动态;线上借助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心理状况研判。
此外,学校还重点联合芝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烟台市肺科医院等卫生健康单位,落实“健康知识普及+健康情况筛查”工作。通过举办主题科普讲座,将生理健康防护与心理健康疏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身心协同健康”理念。
“班·学·团”一体化育人模式实施以来,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实现了从零散化向系统化、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深刻转变,在多个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同步提升。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自我调适的能力显著地增强,83.5%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情绪日记、腹式呼吸等心理技巧。学生的自信心与目标感明显地增强,在技能大赛、体育竞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涌现出多名全国技术能手,实现了心理成长与技能发展的双向促进。
学校的育人生态与品牌影响力明显地增强。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构建起“四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闭环体系,四级预警网络有效运转,“七色光社团联盟”实现“生生有社团”,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生态环境。学校先后获评“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健康教育基地”“烟台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称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并在多所兄弟学校推广应用,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班·学·团”育人品牌。
校家社协同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家长委员会、心理讲座、家访等机制,家校沟通更加紧密顺畅,家庭教育指导覆盖率持续提升。烟台城乡建设学校与多方专业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引入专业力量参与讲座,实现了“校家社医”多方联动,心理健康工作的社会辐射力与影响力不断拓展。
展望未来,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将继续做实“校家社”协同机制,提升家长心理育人能力;加强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普及心理辅导技能;深化“专业+心理”融合深化,贯通专业成长与心理培育;推进智慧心育平台建设,实现心育精准增效。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班·学·团”一体化育人模式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份标准答案,而在于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即通过组织创新与机制融合,将《十条措施》无缝对接到每一位学生具体的成长脉动之中。下一步,烟台城乡建设学校也将进一步精准对接《十条措施》,继续深耕“班·学·团”这片希望的田野,让心理健康教育从一项备受重视的“工作”,真正回归成为教育最初、最永恒的温暖底色。